朱祐樘在位的“弘治中兴”
朱祐樘在位时期,被誉为“弘治中兴”。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朱国桢曾对朱祐樘盛赞:“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但这一切的辉煌,却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4月29日至5月7日的短短八天里戛然而止。
根据《明实录》记载,4月29日,朱祐樘因病未能上朝。许多人提到明朝皇帝时,往往会联想到不上朝的明世宗嘉靖和明神宗万历,但实际上,在朱祐樘之前,大明的皇帝大多非常勤政,甚至有些如明宪宗朱见深一生未曾有过一天的缺席。然而,朱祐樘在5月初一未能如期上朝后,大臣们不禁感到忧虑,礼部尚书张昇等官员赶至左顺门询问皇帝的健康状况。左顺门作为当时京官上本与接本的地方,也被视为内廷与朝廷沟通的桥梁。
在这时,朱祐樘仍然对自己的病情保持乐观,并告诉前来问安的大臣们自己很快就会恢复,大家可以放心继续工作。明孝宗曾说道:“朕体调理渐痊可,卿等宜各安心办事。”然而,这种乐观并未持续多久,接下来的几天内,朱祐樘的病情急转直下。
病情急剧恶化
从5月初二到5月初五,朱祐樘连续四天未上朝。5月6日清晨,司礼监太监戴义急匆匆地从宫中出宫,召见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等人入宫。三位大臣急忙赶往乾清宫东暖阁,抵达时,他们看到了病重的皇帝正躺在龙床上,已处于弥留之际。面对三位大臣的询问,朱祐樘艰难地开口道:“热甚不可耐。”他还叮嘱随侍的太监为自己湿布擦拭舌头,方能继续交代临终事宜。
此时,朱祐樘勉力指示刘健等三人辅佐太子朱厚照,以确保朝政顺利过渡。这表明,临终前,他已认定自己无法再执掌大权,决定将权力交给下一任皇帝——自己的儿子朱厚照。就在他完成这一交代后,朱祐樘于5月7日去世。次月,朱祐樘被追谥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于天寿山的泰陵。
误诊和药方问题
朱祐樘的病因并不复杂,最初只是因为在祷雨斋戒时受到风寒,但却被误诊和处理不当。太医院的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尽管有一定医术,但由于没有亲自为朱祐樘诊脉,仅凭张瑜的描述开出了药方。张瑜本身是《本草品汇精要》的主编,他的医术知识本应不容小觑,但由于当时对皇帝的病情并未及时处理,药方的效果并不显著。
更糟糕的是,张瑜与刘文泰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刘文泰深得皇后张氏的宠信,导致大臣们不敢对其提出质疑。面对朱祐樘的病情恶化,太医们的判断仍未得到修正。与此同时,刘文泰在处理药方时,以次充好、贪污公款的行为也暴露了他的腐化。
响应的责任追究
朱祐樘驾崩后,很多大臣纷纷指责太医院的太医和内宫太监未能尽责,导致了皇帝的早逝。英国公张懋和一些御史首先对刘文泰、张瑜发起弹劾,认为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大不敬”,应当斩首示众。此时,朱厚照刚刚即位,他在继位后迅速展开调查,最终作出严惩。
经过一系列审问和调查,张瑜、刘文泰、高廷和等人因严重失职而被判死刑,而那些知情不报或未能尽职的大臣也被降职或免职。尽管一部分人试图庇护这些责任人,但皇太子朱厚照通过一系列明确的裁决,显示了他决心清除朝廷中的腐败。
结语:
朱祐樘的死,表面上看是一次普通的病情引发的意外,但从内情来看,这也暴露了当时太医院腐败无能的真实情况。明朝的历史中,御医和太医误诊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早在成化年间,就曾有大臣指责太医导致明宪宗朱见深早逝。可以说,朱祐樘和其父朱见深的死亡,背后都与当时的太医系统和内阁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这一切是否仅仅是巧合呢?历史未必给我们答案,但其中的腐败和误诊,显然为后来的明武宗和明熹宗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