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之进击的联想

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之进击的联想

全球化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的终极梦想,而海外并购则是实现全球化突围的一种惯用路径。砺石商业评论特推出“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系列专题文章,介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击之路。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国海外大并购之进击的联想》。

创立时间:1984年

创始人:柳传志

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的全球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业务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全球的信息通信产业已取得领先地位。

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对于联想人来说,登顶全球PC之巅绝不是终点,只是攀向新高峰的基石。”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如是说,他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在PC和平板合并销量上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冠军;2020年全面超越三星,成为“PC+”领域的领导者。

超越苹果、三星谈何容易,在国内业务遇到瓶颈时,通过海外并购一直是一个重要武器。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蛇吞象,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0000名员工,以及在5年内使用IBM品牌的权利。合并后的新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一步。

从这场海外并购中,联想尝到了快速做大的甜头,此后开始更大范围的“海外并购”。

2007 年8月,联想欲收购欧洲第三大PC厂商Packard Bell,后被宏基阻击收购。此次收购虽然被宏基阻止,但可以看出当时的联想已经让竞争对手感到威胁,宏基的收购是为了防止联想借此进军欧洲市场。

2008 年12月,联想欲收购巴西最大PC厂商Positivo未果,称放弃收购是因为经济风暴带来不确定性。

2009年1月,联想收购美国消费技术开发商Switchbox,但价格未公布。联想一直热衷于在产品中采用新技术,用以吸引新用户,此次收购主要是看重Switchbox公司的新技术。

2011年1月,联想宣布和日本科技巨头NEC成立合资公司,占股51%,成为了打开日本这个全球公认最排外封闭市场的杀手锏。不久之后,联想NEC成为日本PC市场第一。从这次交易中,联想学到的是“因地制宜”——通过并购本土企业获取对方市场。

同年,联想将扩张的脚步伸向欧洲。2011年6月,联想宣布6.7亿美元并购德国Medion公司80%股份,利用其在西欧地区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联想一跃成为德国PC第三,并将欧洲消费领域的市场份额扩大到10%。

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巴西的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巨大,但受限于高额关税壁垒,巴西市场仍然相对封闭,亚洲厂商难以进入。2012年9月5日,联想以3亿巴西雷亚尔(合1.47亿美元)收购巴西知名的消费电子厂商CCE公司,进一步拓展其在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

从2012年起,联想逐步开始加入企业业务的投入,首个合作目标就盯上了全球存储行业霸主——EMC。2012年8月1日,联想宣布与EMC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双方成为全球战略性合作伙伴。通过这次合作,联想大幅提高了在行业标准服务器和网络存储解决方案领域的地位,成为了企业级市场的一个重要竞争者。后续,双方成立了名为Lenovo EMC Limited的合资公司,推动EMC的入门级NAS阵列与联想的ThinkServer服务器产品线结合。

随后,联想尝试涉足云服务。2012年9月18日,联想宣布收购美国的Stoneware公司,以加强和扩展其产品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解决方案。这次收购为联想带来重要的新技术,加速提升了其提供商业和消费云产品的能力,尤其是向教育和政府机构的各类设备提供安全云内容的能力。

2014年9月,联想宣布完成对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收购,随之成为了服务器市场的中国第一与全球第三,正式迈入全球服务器市场的第一阵营。联想宣称将把企业级业务打造成拥有50亿美元规模,比PC拥有更高利润率的新的业务支柱。与此同时,联想宣布新架构——成立四大业务集团,包括个人电脑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企业级业务集团及云服务集团。

随着智能手机对PC市场的冲击,PC业务呈现颓势,联想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发力点,移动终端业务进入联想的视野。2014年10月,联想集团以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接手摩托罗拉公司,以此进入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

2015 年中旬,整合了摩托罗拉的联想全球市场销量下滑了33%,似乎表现不尽人意。同时,频频海外并购的联想PC端龙头地位亦受到威胁。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三季度PC总出货量前五的分别是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和华硕。虽然联想依旧把持着第一的位置,但其出货量为1450万部,占比为21.3%,同比跌3.2%,惠普出货量为1440万部,同比增3.3%,紧追其后。

危机之下,联想仍在继续通过海外并购拓展市场。

2016年10月7日,有消息称,联想集团正考虑将日本富士通的个人电脑业务纳入旗下,现已进入调整阶段。合作协议签订后,联想集团、富士通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三方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股权配比上,联想集团出资比例超过50%,占合资企业主导权。

作为日本第二大电脑生产商,富士通2015年的产能达到400万台,但由于全球个人电脑销量不断下滑,导致富士通的业绩受到很大影响,该部门亏损100亿日元。

有分析指出,如果与富士通达成合作,联想电脑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将会突破4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联想的业绩。不过从长远来看,继续通过海外并购战略来实现业绩增长,对联想并不一定意味着利好。

此前,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与IBM System X系列服务器业务以后,虽然实现了营收的增长,但并没有带来利润与市值的提升。

联想的海外并购虽然受到很多人称赞,也遭到很多质疑。而联想一直无视这种质疑,持之以恒的走在并购的路上。

大规模的海外并购给联想带来了收入的大幅提升与全球知名度,但没有带来规模化的盈利与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因为一直依赖并购而非内生增长的联想在技术与业务创新上明显后劲不足,商业成就上已经被华为远远落下。并且在巨额收购时留下的巨额债务,正成为联想的难题。

业务增长停滞,战略转型乏力,海外并购,联想还能坚持多久?

相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