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0余件文物中发现5000年古代妆具史

在700余件文物中发现5000年古代妆具史

《锦奁曾叠》从妆具与古人生活入手,谈妆具的形制、材质、纹样和使用方法,还原古人日常生活一个留香溢彩的角落。

就妆奁来说,作为妆具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制造和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奁内可以存放铜镜、镜衣、梳篦、胭脂、唇脂、香泽、白粉、眉黛、油彩、假发、镜刷、小刀、粉扑、香料乃至首饰等珍贵的小物品,或丰或俭。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九子奁”,出土时以“信期绣”绢夹袱包裹,上层放有手套、丝带、组带、镜衣等物,下层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子奁共九个,分别存放脂粉类化妆品以及梳篦、假发、粉扑等化妆工具。宋元之际,流行多曲花瓣形三层一盖的妆奁,颇能体现“叠”的特点。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内页

从历史发展看,妆具形态的变化随着起居方式而变化,古人经历了席地坐、过渡时期、垂足坐三个时期,对于妆具特别是镜台大小及高度的设计有重要影响。例如,席地而坐梳妆的时候,镜子要放于镜架之上,一般高度为85厘米。不仅如此,妆具的样式也与家具有相关性,比如明清时流行的宝座式镜台,就是仿照当时的家具式样。另外,妆具的风格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审美的总体风格——先秦的妆奁古朴神秘、汉代的妆奁恢宏浪漫、唐代的妆奁富丽典雅、宋代的妆奁清秀柔美、明清的妆奁奇巧繁复。

从使用的角度衡量,各个历史时期关于发式和妆容的审美风尚,直接影响了妆具种类和材质的更新。比如唐宋盛行插梳之风,金、银、玉材质的梳子由此大量增加。宋代头油和面油的使用更为常见,于是出现了专门盛放头油的小罐“油缸”。清代时流行樱桃小口,要用胭脂棍、玉簪之类的物件点唇,《宫女谈往录》讲到使用细节:“涂唇时把丝绵胭脂卷成细卷,用细卷向嘴一转,或是用玉搔头在丝绵胭脂上一转,再点唇……嘴唇要以人中作中线,上唇涂得少些,下唇涂得多些,要地盖天,但都是猩红一点,比黄豆粒稍大一点。”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内页

自先秦开始,梳妆用具就是嫁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里女主人公的嫁妆被这样描述:“箱帘(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明清时无论富裕还是贫寒,嫁妆中总会预备妆具,例如清代《陈确集》列出“奁单”,包含“梳卓一张……梳匣一个,镜箱一只,铜镜二面,面盆一个”。

梳妆用具的另一个用处,则是用于朝贡与赏赐。《安禄山事迹》记有这样一笔:“太真赐金平脱装一具,内漆半花镜一,玉合子二,玳瑁刮舌篦、耳篦各一,铜镊子各一,犀角梳篦刷子……”而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也都曾与中国交换妆具作为外交礼物。

《锦奁曾叠》的一大特色,是对古代梳妆用具的整体面貌及发展脉络作了梳理与考证。以妆奁为核心,又延及经妆奁“整合”的各种妆具。

作者依靠全国各地博物馆馆藏实物,辅之以考古报告和其他可靠文献,尽力搜集整理了700余妆具案例。她遍访南方博物馆,极大地拓宽了眼界。近年来“以图证史”是流行的方式之一,而作者颇有定力,坚持实物为主,图像为辅,绝不本末倒置,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擅自发挥,因此才能做到翔实、朴实、扎实、厚实。

此外,作者对纹饰、造型、设计素有研究,学术积淀深厚,因此在实物照片和历史图像之外,有大量线描图、结构图、示意图。妆奁承载着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吉祥纹样的用武之地,书中对秦汉漆奁上的纹样、辽金宋元瓷质粉盒的式样等作了精心的梳理,对于辅助读者理解大有裨益。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版式图

最后一个特色则在行文笔调与装帧设计方面,全书案例繁多而娓娓道来,既符合学术规范,也能让普通读者读得津津有味。装帧用锁线装,便于摊开,图片总量700多张,收藏起来是一个小型图库。

妆奁虽器物,却牵涉着社会与文化,小中见大,自有乾坤。作者在后记中说:“一件件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的古代梳妆用具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独特见证,通过它们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智慧,探寻古人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这种发现的快乐远胜过治学的辛苦。”

(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5日第11版,原题为《锦奁曾叠处,似闻香——在古代妆具中发现美》。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锦奁曾叠》:古代梳妆用具的百科全书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邓莉丽 著

简体横排

16开平装

978-7-101-16450-3

128.00元

(统筹:一北;编辑:岚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